米家扫拖机器人1C体验看得见的干净,
智能家居的初衷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幸福感,所以站在清洁水池旁低头刷碗这个动作交给了洗碗机、低头弯腰扫地这件事又交给了智能扫地机器人,智能家居的出现可以说是极大的改变了当代青年的生活方式。
扫地机器人是最常见的智能家居成员,也是当代青年最青睐的智能产品,它们彼此间的价格差异非常大,有的低至几百元,有的高达数万元,功能上好像听起来都差不多,但是实际体验之后可能会有很大差异。智能扫地机器人这个品类往往都是遵循价格优先级,价格决定体验,而近期大火的米家智能扫拖机器人1C(下文简称米家1C)则有点像体验优先的产品,消费者们反馈都还不错,我们使用了一段时间后,也总结出了一份消费者体验报告。
由于文章篇幅较长,所以先在这里给出我们的测试结论:米家1C是一款70分的产品,别人能做的它也基本都能做到,并且能达到及格标准,但是各项表现都不算突出。米家1C清扫速度相对较慢,在最大吸力状态下噪音较大,官方资料显示满电状态下可一次清扫m的房间,基于场景构造不同,实际使用会有一定程度的缩减。
下面是配置表:
总的来说,米家1C适合小户型用户,它的定位更像是辅助设备。如果你对这个结论感到好奇的话,不妨接着看一下我们的详细测试内容。
外观设计
米家1C的外观设计风格还是保留了米家老一套的极简风,采用塑料机身,以白色为主。随机附带的配件也非常简单,边刷、充电桩、电源线、拖布水箱、主刷清洁工具以及不用读的说明书。
由于产品定位不同,米家1C采用了视觉导航,因此原本在米家一代正面凸起的LDS激光导航模块被换成了不凸起摄像头。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是控制了成本,另一方面是做到了让机身更加完整美观,米家1C就是通过这颗摄像头来实现定位导航。在实际清扫过程中,通过计算天花板的位移差来计算实际行走的位移,然后再绘制出相应的清扫地图。
简单地说,米家1C所使用的视觉导航的精度不及一代的激光导航,所以实际的清扫情况是一边扫一边撞一边画地图,这就导致了在场景构造相对复杂的工作室下清扫效率不高。同时,由于米家1C本身的清扫速度并不快,这也导致它不适合在有人的环境下工作。
摄像头前方有两枚实体按键,分别是电源键和回充键。长按电源键3秒即为开/关机;开机后,短按为启动清扫模式;闪烁橙色灯光则为故障状态。开机状态下,短按回充键启动回充,长按2秒启动局部清扫;闪烁橙色灯光为低电量回充中,显示橙色呼吸灯效为低电量充电中,白色常亮则为充电完成。需要注意的是,在清扫、回充以及局部清扫过程中,按压任意按键都会暂停当前工作。
米家1C正面采用的是局部可开合设计,打开外层保护盖,可以看到内部的集尘盒、重置按键以及WiFi指示灯。
取出及放置集尘盒还是非常方便的,单手即可完成操作。不过,集尘盒本体的开合操作稍显费力,如果清扫后集尘盒内有大量灰尘,开盖清理垃圾时需多加注意。集尘盒容量为ml,算是相对较大的,以我们工作室约35m的可清扫面积举例,完整清扫一次后,大概会占用集尘盒的一半空间。
前方缓冲部分采用了“白包黑”的颜色搭配,在视觉上不会显得那么单一,同时又与充电桩的主体色完美契合。缓冲带内部集成了7组红外减速传感器,可以感知到20CM范围内的阻碍物体,然后识别并进行减速,减少碰撞损伤。机身后方则是一长条密密麻麻圆形开孔,这里包含两处用途,一是排风口,二是扬声器。
机身底部的元素丰富许多,首先在最上方是一个万向轮,两侧的方形金属块是充电电极,再往下左侧是一个单毛刷,右侧则是运动追踪器。此外,机身底部最外围还有四颗悬崖传感器,用于识别高落差,避免高空跌落。中线位置是两个大号的主轮,用于驱动和缓冲。主轮内侧就是该机最核心的清理部件-主刷,采用可拆卸设计。
下半部分的凹槽是用于安装智能电控水箱,米家1C是扫拖一体机,它的水箱容量为ml,不算大,但其内置的电控水泵可以保证全自动均匀出水。水箱表面覆盖了一层拖布,采用魔术贴设计,方便清洗,可重复使用。事实上,米家1C也没有附送多余的拖布,所以你也只能反复使用。
充电桩的机身体积相比米家一代也缩小了许多,好处是节约了更多空间,不足的是丧失了线材收纳能力。用于贴近地面的插座时,冗杂的线材很难规避,在机器人工作时,很容易被机器人拖着走,所以,如果充电桩集成了收纳功能,体验会好很多。
米家联动与小爱同学
米家1C的连接方式很简单,如果是新用户的话,需要先在手机端应用商店下载「米家」App或者直接通过扫描说明书上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