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扫地机器人的真实用户体验,看了后才知
现在人们对扫地机器人的认识越来越高了,前段时间和表姐聊天,聊到了做家务,她告诉我说:“家里买了一台扫地机器人,用于打扫床底下、沙发下特别的方便”;还有就是小姨夫来我工作的城市出差,特地来家里玩,他居然也知道扫地机器人,而且对一些知名的品牌也是有所了解,这是不是说明扫地机器人已经越来越被人熟知了呢?
说到这里笔者突然想起了一个很好笑的笑事情,就在几年前的一次的展览会上,有人在参观扫地机器人的时候错把扫地机当成了电子秤,还自己站了上去,想称一下自己的体重,结果差点把展品给踩坏。
扫地机器人是舶来品,在西方国家已经很普及。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满打满算也十来年时间,扫地机器人在我国迅速的发展,很快就适应了国人的使用习惯,而且现在品牌繁多,足足有一百多家。今天我们主要就是探讨一下扫地机器人给用户的使用体验,从最真实和公正的角度去了解它好不好用。
来看看扫地机器人用户的真实体验,其中存在有哪些问题,一起来看一下吧!
1、不够智能的体现
2、续航时间不够的体现
3、凑合着用地体现
4、没有虚拟墙功能
5、经常被缠住、卡住
从以上可以看出,用户的体验真的很丰富,主要体现在扫地机器人的智能、续航、功能、脱困等方面。扫地机器人是多功能的综合体,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影响它的使用体验。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人们生活的幸福度,真的很需要一款能够满足大家要求的扫地机器人,特别是面对那些打扫有困难的人群尤为如此。其实真正好用的扫地机器人并不是不存在,扫地机器人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但是却过于膨胀,过多的品牌导致鱼龙混杂,这为消费者在选择的时候造成了很大困扰。那么扫地机器人要怎么去选择呢?我们需要系统地来做一番了解。
一、智能的体现——“要有调理有规划”
要想扫地机器人实现智能,就必须拥有规划的能力,而目前最实用的实现方式是:“VSLAM视觉算法”和“激光算法”,下面一浦桑尼克系列扫地机解说一下两种算法:
1、VSLAM视觉算法(产品GT)
GT扫地机就是采用vSLAM视觉算法,需要利用高清摄像头进行定位、测距和导航。再搭配硅谷无人机技术ARM(微处理器核)+STM(隧道扫描显微技术)+DSP(数字信号处理器),提供强大的算法。这种扫地机器人的优势是定位精准,强大的算法赋予高精度的规划能力。
缺点:它的不足就是在光线不足的情况,它的视觉就会受到影响,很多的扫地机都会给它加装照明灯。
2、激光算法(产品M7Max)
M7Max采用的是LDS激光测距传感器,它集成了无线载波+激光巡航双定位技术。在工作开始时会进行°扫描周边环境,4.5米单次扫描半径和次/分钟扫描频率实现了房间地图构建,一次扫描二次高精度还原家居布局,通过无线载波技术来有效抗干扰。
另外还采用了ARM9芯片蒙特卡洛算法+IPNAS智能清扫系统3.0,智能化四段清扫:定位-构图-规划-清扫,四位一体,让清扫的同时提高清洁效率,通过Z字形的路径进行清扫,有规划的清扫路径会都比误打乱撞式的无规划清扫要高效很多,也不会出现漏扫或者重复扫问题。
缺点:激光雷达需要频繁地转动,时间一长容易坏;面对高反光物体扫地机器人就无法探测了。
二、续航时间——“要能一次性打扫完成的”
很多人认为续航不重要,其实续航是非常重要的。有一点一定要记住,如果你的房子面积是平米的,那么一定要买一次性清扫能力大于平米的扫地机器人。因为扫地机器人每次回充的时间都在3小时以上,如果不能一次性扫完,那就要充完电后继续扫,这样是不是清扫时间就很长了,扫地机器人半夜出来打扫吓你一跳也是很正常的。
三、功能种类——“要实用性强的”
每个品牌的扫地机器人功能差别是很大的,就如这款M7Max扫地机,最实用的一些功能就有“虚拟墙、耗材显示、多套清洁方案选择、选区清扫、勿扰模式、预约清扫功能,预约清扫”,功能越多那么在使用时就更加的方便,在配合清扫方面选择也更多。
四、脱困——“不要动不动就被缠住的那种”
家庭环境对于扫地机来说是比较复杂的,扫地机常常容易被排插电线缠住、被被窗帘的绳子缠住,被桌椅腿给绊住,也有可能被衣物和袜子卡住。针对以上这些较智能的扫地机器人会有一定的“脱困”能力,但是更多还需要优化家庭环境,把容易缠住它、绊住它的东西管理好,同时主人也要养好一个不乱扔东西的习惯。
如果扫地机器人能够满足以上四点,那么基本上就是一台合格的扫地机器人了。在使用扫地机器人的时候我们评估它好不好的标准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其是否能够完成打扫,覆盖率达到多少,清扫效率越高就是越好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