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科技扫地机器人行业简研
智能家居清洁机器人市场广阔,存量替代、渗透提升双驱动
需求端:“懒人经济”大势不可逆。扫地机器人的诞生让人们从重复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直击家庭日常高频清扫的“痛点”。
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且80/90一代逐渐成为消费的主力军,且工作压力、快节奏生活导致人们投入清理家务时间减少,而扫地机器人具备替代人力清扫的核心功能,再加上其外观设计和内在结构上都非常具有科技感,这些特征完美匹配目前的消费趋势。
以同样是为了解放双手而出现的洗衣机为例,经历了从开始的“可选消费品”到当前事实上的“必需消费品”的转变,当前城镇家庭的渗透率已经达到百分之百。短期内扫地机器人快速渗透取决于厂商能否持续进行技术创新,推出智能化程度足够高、清洁效果足够好且价格适中的好产品。
供给端:扫地机器人核心技术主要在移动导航系统、避障技术、地面清洁技术三方面。技术突破持续提升行业天花板。纵观上市产品可以看出,行业一次次快速发展主要出现在1)底层技术突破;2)工业功能化创新。
1)底层技术突破:导航系统作为扫地机的核心部件,相当于“大脑”的角色,是一个软硬件一体的系统,包括传感器、芯片以及构图和路径规划算法。导航系统经历了从随机碰撞到路径规划的变革。年以前的扫地机均是采用随机清扫模式,扫地机根据简单的移动算法,如三角形、五边形轨迹不断运行以覆盖清扫区域,如果遇到障碍,则按照算法转向。该方式缺点一是清扫效率低,有些区域重复清扫而有些区域出现漏扫;缺点二是缺乏避障能力,机器容易被障碍物困住,且频繁碰撞容易造成机器和家具损
年,Neato推出了全球首款基于激光雷达导航的全局规划扫地机器人NeatoXV-11,此后众多厂商陆续推出了路径规划产品。
移动导航系统通常和传感器协同工作,简单来说就是给室内区域建图/建模,再通过算法规划出清扫路线。地图构建和路径规划的能力主要受算法和控制影响,也直接决定了消费者的用户体验,因此算法是企业的核心技术壁垒。
目前采用的主流技术为SLAM(SimultaneousLocalizationAndMapping)。根据传感器的不同,SLAM可以分为两类:1)基于激光测距传感器的LDSSLAM(激光导航);2)基于机器视觉的V-SLAM(视觉导航)。激光SLAM比V-SLAM起步早,在理论、技术和产品落地上都相对成熟。
科沃斯同时实现了LDSSLAM与V-SLAM双技术路线的商业化;石头科技在LDSSLAM算法上有一定领先优势;iRobot则一直坚持自主开发V-SLAM。对于未来LDS和V-SLAM谁会是主流趋势这一问题,每家企业都有不同的看法。通过与几家OEM访谈,V-SLAM视觉技术存在隐私安全问题。取长补短,优势结合,多传感器的融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为市场打造出真正好用的、易用的、同时兼具性价比的SLAM方案,会引领扫地机器人产品做出新创新。
2)工业功能化创新:
产品形态及功能创新,如自动集尘功能:对于平时使用扫地机器人产品较多的用户来说,清理积灰盒是一个费时费力的工程,尤其是当刷头卷上毛发和线缆,经常需要手动去处理。年,IRobot首先推出带自动集尘座的扫地机器人Roombai7,能自动地将扫地机器人集尘盒中的污垢吸入集尘装置中的一次性集尘袋中,牢牢锁住灰尘,避免二次污染,将消费者从吸尘的脏活里解救出来。
年以来,国内厂商围绕避障和拖地两个方面进行了密集的技术创新,使得之前存在已久的痛点逐个解决,用户体验大幅提升,行业进入新一轮技术红利期。不同于欧美家庭以地毯为主,国内家庭以硬质地板为主,因此国内消费者对拖地功能需求强烈,拖地类清洁产品在市场上向来很受追捧。年云鲸推出主打拖地功能的洗拖机器人,拖地效果大幅提升,同时开创性的研发了抹布自清洁系统,扫地机可以根据拖布的脏污程度自动返回基站进行抹布清洗,凭借这一人性化功能迅速打开市场,展现其黑马本色,在年扫地机器人线上零售额占比直击10.5%。
年,科沃斯推出了主打拖地功能和拖布自清洁的产品N9+,扫拖一体不需更换+大拖布两项设计是在去年云鲸的基础上进行了再优化,该款产品又一次成为爆款,在电商大促期间,该产品在京东扫地机器人热卖榜中高居榜首。
从云鲸“小白鲸”和科沃斯N9+的成功可以看出,主打拖地功能和拖布自清洁的产品将成为扫地机器人行业一个新的战场,预计会有更多厂商加入进来。
中国市场就是这样,有一个新的产品出现,其他厂商就会“抄”着赶上步伐。我觉得云鲸这个产品形态的红利期已经过了,直接印证就是云鲸现在的销售也开始疲倦,卖不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是市场还没有完全被教育?机子的确没有那么智能好用?价格太高?都一定程度上压制着我国扫地机器人目前的渗透率。
当前各品牌旗舰产品的价格普遍在-之间,而低端随机规划类产品的售价虽然可以低至几百元,但是不实用。扫地机器人的目的是要解放双手,具有较强的“工具”属性,因此产品高端化必然是未来发展趋势。根据中国家电网发布的《年扫地机器人市场发展白皮书》,65%的消费者只愿意接受价格低于元的产品,因此,未来渗透率的快速提升还需要高端产品价格中枢的进一步下移。
扫地机器人仍处于生命周期的初期,最终产品形态未定局,未来有望不断突破功能边界,在集成更智能的产品功能后,深度融入家庭物联网,成为连接用户和其他家用智能终端的纽带;长远维度来看,扫地机器人有望成为管家机器人的雏形,成为海量数据的采集端口。
市场规模:存量替代、渗透提升双驱动
根据奥维云网的数据,扫地机器人国内销售额从年的38亿增长到年的94亿,4年CAGR高达25%,与此同时,零售量从万台增长至万台,CAGR为24%。
目前国内扫地机器人的渗透率依然很低,未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我来做一个大致推算,根据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有4.9亿户家庭,城镇化率为63.89%,则城镇家庭为3.13亿户;假设扫地机器人的更新周期为3年,根据奥维云网数据,近三年的累计销量为万台,假设仅城镇家庭购买,可推算我国城镇家庭扫地机器人渗透率在6%左右,全国家庭平均下来渗透率更低。相比美国家庭渗透率约为12-13%,短期内有至少2倍的增长空间。随着消费者认知、购买力/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产品技术创新等,扫地机器人渗透率将不断攀上,同时3-4年将有一波替换需求。
目前市场上玩家规模较散,还在百花齐放的阶段,可以分为:1)专业扫地机器人品牌企业,ie.科沃斯、iRobot、石头科技;2)ODM厂商(自主算法整机提供商),ie.银星、杉川、乐居智能;3)纯方案商,无生产力;4)纯代工OEM,无技术方案,ie.欣旺达纯给石头做生产代工;5)传统大卖家或家电品牌,ie.美的、海尔、沃尔玛、网易严选等
我认为,纯方案服务商,如果没有量产落地的生产能力去支持,纯纸上谈兵难以确保产品技术商业化可行性。长期来看,纯方案商和纯代工OEM将合并,并有可能被大的ODM吞并。传统家电、大卖场业务“降温”,急需探索新品类,但扫地机器人与传统家电在研发上差别较大,传统家电、大卖场企业算法能力较弱,自研速度较慢,因此传统家电、大卖场等企业急需有自主算法整机提供商。对于这类ODM来说,当底层算法技术一定成熟,将从获订单能力、是否有与大品牌合作研发经验、价格等多方面考验ODM。为了争取更多的订单,让利也会让ODM厂商需要承担巨大的资金压力。
中国制造业,除开高精尖的不说,你不做这个订单,就有人抢着做,订单就会流失到竞争对手手上,因此ODM必须低价并把订单大量囊括到自己手中。我有个大胆的想法,短时间内,有一定技术实力的ODM就是靠低价抢单来厮杀,技术较弱的ODM将被淘汰出局。OEM和ODM是并行的,比如欣旺达和杉川就不能横向对比。
中国品牌技术上实现了对海外龙头的追赶到超越,从下图可以看出,近几年iRobot市场份额持续被中国新锐品牌压挤。
各品牌全球销售额占比据不完全统计,全球80%扫地机器人产自中国,中国成熟供应链技术与人才优势明显,迭代速度快,有望引领新一轮行业增长。
产品刚过好用阶段,距离完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扫地机器人最近几年技术迭代速度非常快,智能化程度显著提高,尤其是经过年以来的密集技术创新,诸如拖地、自清洁、避障等主要痛点得到了很大程度改善,但是从实际体验看,还是存在各种小问题。例如避障上也并不如宣传的那么“聪明”,偶尔还是会出现碰撞,或者避障过于激进,导致障碍物周围大片区域漏扫;另外,水箱漏水、拖地时打湿地面导致毛发清理困难、机器人偶尔迷路无法返回充电座、噪声过大等问题也是消费者吐槽较多的点。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软件算法层面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是因为厂商急于推出新品维持竞争力,对于产品质量的把控还不到位。
关于目前行业有两点我没有想通的是(欢迎各位交流指正):
1)ODM没有终端定价权,他们即使用低价来拼抢订单,也只是出厂价低了,找他们代工的品牌(例如美的、飞利浦等)还是可以将终端定价打的特别高,因为他们在所谓的“品牌”光环下有定价权。尤其在短期内,市场玩家不算特别多的时候,品牌更希望将自己的定价摆的越高,这样利润越大。终端市场价格居高不下,产品创新到一定瓶颈期,如何去快速拉升渗透率?
2)扫地机器人是否会像手机的行业周期一样?智能手机出现时,价格也是特别高的,大家看到红利了,各类玩家入场,有一段时间把价格打的特别低,各式各样的品牌、机型、款式都有。经过行业洗牌,现在CR10也都特别稳定了,单价也越来越贵。
欢迎行业专家与投资者与我讨论交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5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