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地机器人行业基于进化模型,探索扫地
(报告出品方/作者:方正证券,孟昕)
1、扫地机“进化”模型:扫地机器人产品(Z)=必选功能(ΣX)+可选功能(Yi+Yj+…)我们认为,扫地机器人历经20余年发展,其产品细分功能不断革新,但始终未脱离清洁、续航、导航及连接四大维度。据此,我们创新性地提出“扫地机器人产品(Z)=必选功能(ΣX)+可选功能(Yi+Yj+Yk+…)”这一模型,为我们此篇提供新的分析视角。扫地机器人等于必选功能与可选功能的组合。必选功能是扫地机器人产品的“标配”,市场中所有产品均具备基础清洁、续航以及导航板块;不同维度板块下可进一步划分多个子功能,每个子功能可选择多样的属性值。此外,产品可选择添置其他进阶可选功能,使扫地机器人产品具有更多样的功能组合。
必选功能包括基础清洁功能、基础续航功能以及基础导航功能,每款扫地机产品可选择配置不同属性值。基础清洁功能指所有扫地机器人均配置刷头及吸力装置,刷头可在拖布、滚筒及胶刷中选择,吸力水平在不同产品中存在差异;基础续航功能指均配备一定容量的尘盒及电池,可支持一定量的工作时间;基础导航功能指扫地机器人可以完成基本的路径覆盖及避障功能,可选择配置陀螺仪或SLAM等导航系统,使用多种传感器进行避障。所有扫地机产品均配置以上三种必选功能,但配置功能的属性值存在差异。
可选功能包括进阶清洁功能、进阶续航功能、进阶导航能力以及连接功能,每款扫地机器人产品可选择配置不同子功能。例如进阶清洁功能可以体现在基站自清洁、扫拖一体化等。不同扫地机器人在可选功能的选择上有不同侧重,可选功能组合的多样性使扫地机产品丰富性增加。随着技术发展以及用户教育的深入,部分可选功能会进入到必选功能的行列。必选功能与可选功能是针对某一发展阶段而言,随着技术普及、成本下降以及用户教育,一些受到市场追捧的可选功能会逐渐配置在市场的大多数产品中,并成为消费者挑选产品的重要指标,完成从“可选”到“必选”的蜕变。目前市场中扫地机器人的自集尘、自清洁等即为蜕变的热门选手。
2、复盘演变:“必选”配置不断丰富,“可选”功能持续创新扫地机器人行业历经二十余年发展,产品在优化升级中实现了必选功能的不断丰富和可选功能的持续创新。在必选功能领域,扫地机器人的清洁功能由简单的扫+吸发展为扫拖一体,再到自清洁功能解放双手;导航功能由随机碰撞发展为如今广泛应用的LDSSLAM技术和VSLAM视觉导航技术;同时,部分“可选”功能陆续蜕变为“必选”,使扫地机基础配置不断丰富。此外,新的“可选”功能相继涌现,“主机+多功能集成基站”成为目前大多数中高端扫地机产品的标配。总而言之,必选功能的优化升级和可选功能的持续丰富推动扫地机器人的实用性和智能度不断提高。
2.1、回顾历史:产品功能组合不断更新,可选功能蜕变进程加快
以“必选+可选”模型为基础,将扫地机器人行业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立足于本文引入的“必选+可选”产品功能组合模型,我们全面复盘扫地机器人行业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的产品功能形态,通过“拆机”,详细盘点颠覆式革新和渐进式创新技术给扫地机形态和功能带来的变化,从而将扫地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导入期、导航革新期、清洁避障期和多功能集成期。
(1)导入期(年-年):创造扫地机器人的圆饼形机身,奠定扫地机产品基础必选功能模型。年,瑞典伊莱克斯制造出世界第一台量产型扫地机器人“三叶虫”(Trilobite),圆饼形机身,具备“扫+吸”的必选功能。年,美国科技iRobot公司推出Roomba扫地机器人,同为圆饼形机身,体积相较Trilobite更小,并在底部配置了边刷实现三段式清洁,导航能力有所升级,通过随机算法实现螺旋式清扫路径。该时期必选功能模型为:扫+吸的基础清洁、基础电池续航和超声波/螺旋仪的基础导航功能。
清洁与续航维度出现可选功能。部分扫地机产品配备边刷、除菌、擦洗地板、自动回充等可选功能。年,iRobot公司推出的Scooba扫地机器人是全球第一款能自动实现吸尘、拖地、杀菌的机器人。该时期扫地机产品普遍整体机身相对较高,清扫覆盖率低;部分可实现自动回充拓展续航,但仅具备初步的建图以及避障功能,运动随机性较强,且不具备连接交互能力。
(2)导航革新期(年-年):必选功能聚焦导航维度,导航算法出现颠覆式创新。首先,年Neato推出的首台搭载LDS+SLAM算法的扫地机产品作为一大颠覆式革新开启了行业的二次增长,扫地机器人开始由随机清扫进入规划式清扫时代。年,iRobot推出全球首款vSLAM导航产品,进一步丰富导航能力。年国内石头科技凭借自研的搭载LDS+SLAM扫地机产品且仅售元的极致性价比,推动国内扫地机产品的亮眼增长。导入期可选转为必选,出现扫拖一体和断点续扫可选功能,尝试多种机身形态。
导入期的边刷、拖地、自动回充等可选功能转换为必选,扫拖一体功能的出现拓展了扫地机器人清洁维度的可选功能边界,断点续扫功能的出现在自动回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扫地机器人的续航灵敏度。此外,扫地机厂商们也开始尝试不同形态的机身,年2月,Neato推出了D型扫地机器人XV-11,年,松下推出了三角造型的扫地机器人Rulo,对于边角清洁更为友好。
(3)清洁续航期(年-年):可选向必选转化持续进行,避障功能持续优化。该时期断点续扫、APP操控已完成由可选到必选的转变;扫拖一体已基本成为中高端产品的必选功能。此外,导航避障功能也在持续优化中,年石头T7Pro搭载了双目摄像头,可以进行AI物体识别避障;科沃斯T8采用结构光与3D成像算法,提升了避障能力。
清洁与续航功能不断增加可选项,扫地机器人出现“主机+基站”的产品形态。该阶段产品出现地毯识别、自动洗拖布、烘干拖布和震动拖地等全新可选功能。部分中高端机型可加配自动集尘座,丰富清洁配置,提高续航,进一步解放双手,“主机+基站”产品形态初现。年,iRoboti7+首创“基站+机器人”的智能清洁系统,充电桩升级为配有集尘盒的基站。年云鲸推出J1,实现颠覆式创新功能“自动回洗拖布”。年科沃斯推出的旗舰款T8Power/T8Max采用高频震动擦地模组,针对顽固污渍。特别地,部分入门产品仍是单扫地机型(如年上市的石头T4),售价相对较低。
(4)多功能集成期(年至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8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