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满屋飘香的油壶,你还记得吗
网络配图
有一样日用器物如今已经退出了家庭生活的历史舞台,曾经周而复始守护着“柴米油盐酱醋茶”中位居老三的进进出出,是最能反映一家生活质量的见证物,那就是旧时的油壶,现在几乎看不到了。
估计在我家老屋里的角落里仔细找找还可以找到,为什么我会对它印象深刻呢?因为油壶曾经关乎着一个人生死两层含义。
人们往往用“油水足”来形容生活过得很滋润有劲,当油水不足时就会说没劲没力气干活,油壶是装油的容器,从油壶出油多少直接就是生机强弱的体现;人去世后放在棺材外、石槨内的油壶也是给另一个世界带去光明的象征。
楼主供图
旧时的油壶,小巧精致,浮现于我眼前的基本上是那种经典的酱红色,圆球形壶肚,壶面扁平内凹,整体低矮不宽,直径约在毫米内,有壶嘴和壶把,脖颈上有几处装点的圆环,头顶上敞着一直径约40毫米的灌油孔,也属于陶土制品,和缸瓫等大家伙都是同一族系的。
在漫长的岁月里那油壶一直是那种经典的形状,没有变化过,因为我从很小时候就接触到了油壶,那是在一次上上代祖宗迁坟动槨时才知道的,因为打开石槨里面藏着和当时在用几乎一模一样的油壶,还有几枚铜钱。
所谓的就是风俗习惯吧,人死后去阴间也要照明引路,要点“长明灯”,那油壶表示的就是为点灯提供油料的象征吧?
网络配图
在旧时的艰苦岁月里,乡人用油哪有象今人用油豪爽、随意,乡间节俭的用法叫“沯个油屁”,艰苦的家庭一家子一年小菜烧下来都用不到一斤油,可谓是“油水”严重不足。
我对家里的油壶有点印象,母亲向热锅里倒油从来就不敢让油从油壶嘴里下来,因为壶嘴长,一方面怕被壶嘴揩掉点油,另一方面也较难控制倒油量,一直看到有一只酒盅安放在灌油孔上,一枚调羹装在酒盅内,简直就是标配,酒盅起掩盖的作用,调羹是“传递手”,母亲每次都用调羹衡量着添油出壶,然后再把调羹放回酒盅里,这样便于控制用油量,我想到小时候吃咳嗽药水时也是有用调羹(汤匙)来衡量的,估计是受那启发的吧?
所以每次烧菜用油就特别的受控,绝不会超出心想,这主要也是被生活所迫而养成的习惯,每次油壶用好后为了防止放在灶沿上不小心被人为碰翻或被无人时老鼠爬翻,所以每次烧完小菜,母亲总会把油壶放进装有一小对铁纱门扇的菜橱里,还要在油壶下垫上一只碟子,好似增加了一道保险,可以截流。
网络配图
因为家家户户都节俭着用油,肚里的油水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贫乏,所以每当有猪油拌饭出现时,那种香喷喷,令人胃口瞬间大开、饭吃三碗的场景是我们这代人难以抹去的体会。
那炒菜时的菜油香总是馋人的,也是令人难忘的,现在,旧时的油壶几乎没人用了,也很难看到了,但那熟悉的油香味好似还在鼻孔里,让人记忆深刻的往事也还在心中,因为油壶承载了几代人的艰苦生活,也曾经关联着生和死。
-EMD-
账号发帖相关问题
请在工作时间联系:-
或添加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