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颠覆式创新是新风口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12月27日,一年一度的“中国科技第一展”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下称“高交会”)在深圳开幕。今年的高交会首次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和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同时举办。

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举办的一场高水平科技盛会,今年的高交会有哪些新风向?在新发展格局下,已举办20多年的高交会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记者采访了多名专家和企业家,请他们分享对于高交会的观察与期待。

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

深圳“从0到1”的创新越来越多

中国科学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下称“深圳先进院”)自年成立以来,连续15年参展高交会。今年,深圳先进院再携余项科技创新成果亮相深圳会展中心5号馆,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暂定名,下称“深理工”)六大学院同步亮相。

深圳先进院院长、深理工筹备办主任樊建平连续15年参加高交会。他曾在年举办的第八届高交会上表示,10年后家家户户都有机器人,这个设想在当时还有些大胆,但事实上,深圳年的机器人产值已超过亿元,扫地机器人等逐步走入越来越多的家庭。

在今年高交会上,深圳先进院首次开设的合成生物学、脑科学两大产业专展成为现场最大亮点之一。“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明星初创企业、相关产业化载体、创新成果引人注目。这两大专展也成为深圳合成生物学、脑科学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速打通的缩影。

樊建平表示:“深圳合成生物学、脑科学及产业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初具成效,已成为中国合成生物学、脑科学的代表力量及全球创新网络核心节点。”

他告诉记者:“如今的合成生物产业和脑科学产业就像是15年前的机器人产业。深圳的脑科学产业发展迅速,大有可为!合成生物产业虽刚起步,未来发展前景可窥一斑。”

在樊建平看来,高交会举办20多年来,一直被誉为全球高新技术和产业的风向标,每年都展现大量创新性产品,曾明显反映出“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趋势。近年来,“从0到1”的创新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高交会也反映了这种风向。

樊建平分析说:“深圳以往是以应用研究引导技术开发,进而激发基础研究,最终实现科学前沿发现的‘工程(E)—技术(T)—科学(S)’创新模式。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不断深入,需要从‘ETS’向‘STE’模式转换,即从产学研到研学产,从增量式创新向颠覆性创新转化,建立以科技创新为起点到技术创新,再到产业投入、产业反馈新需求给科技供给方的创新闭环,从而实现科技与产业的双向促进、螺旋上升,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向创新引领发展的跨越,进入创新2.0时代。”

樊建平表示,在深圳近年打造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中,基础研究被放在首位,“从0到1”的创新也越来越多。“从0到1”创新的成果产业化不仅需要政府更大的投入,也需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而高交会就是一个各界高效对接的优质平台。

他认为,为推动我国创新从增量式创新向颠覆性创新转化,高交会未来应注重特色化、专业化,在深化科技创新开放合作、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大湾区创新发展带来强劲动能。

南方日报记者马芳

研祥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志列:

距离“全球科技第一展”并不遥远

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志列至今依然记得年第一届高交会开幕的日期。在首届高交会开幕当天,研祥就获得了诸多订单,而且刚成立不久的深圳创新投对深圳6家高新技术企业注资,年成立的研祥正是其中之一。

“从创立早期开始,高交会对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力就是巨大的,因为它不仅是技术成果展示会,更侧重成果交易,与单纯的技术展会是非常不同。”陈志列表示,高交会在全国范围的影响力在于,它最早做了一个示范,很多人由此意识到高新技术成果原来是可以交易的,原来知识产权是可以定价的、股权是可以融资的,这方面的意义巨大。

在陈志列看来,作为“中国科技第一展”,高交会每年吸引众多国内企业参与,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在高交会找到合作伙伴、找到产品的国际市场,高交会不仅带动了深圳诸多企业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全国许多企业的发展。

陈志列认为,美国硅谷的高新技术企业之所以发达,除了大学和科研院所、全球技术人才聚集等因素外,以天使投资、VC、PE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成果市场化水平高也是重要原因。“因为高新技术行业失败率高,如果没有社会资本的注入,初创企业连连固定资产都没有,很难获得银行贷款。”他说。

研祥曾多次参加全球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展会,也多次参展高交会。正是在高交会举办前的年,陈志列曾带着自家产品到德国汉诺威参加行业全球最大的展会CeBIT。为了固定展板他到超市去买榔头,当地售货员自信地推荐了德国国产品牌:“这是最好的!”深受触动的陈志列将这把榔头带回了深圳,希望有一天中国制造也能让国人骄傲。

20多年过去,如今研祥在“中国企业强”榜单上排名名、在“中国制造业企业强”榜单上排名名、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强”榜单上排名74位,主导制定国家标准31项,核心专利成果超过1项,非专利核心技术超过项,并建立了本行业全球范围内最全的实验室体系,其中机器视觉、工业控制网络等7个实验室国际领先,另有22个实验室国内领先。

“高交会多年来一直被誉为‘中国科技第一展’,我很看好它未来的发展,相信高交会距离‘全球科技第一展’并不遥远。”陈志列表示,一个展会与所在国家和城市的实力密切相关。一方面,中国整体科技实力不断提高,深圳的综合创新能力逐年加强;另一方面,全球最大的展馆就在深圳,这也为高交会打造“全球科技第一展”提供了强大的硬件支撑。

南方日报记者马芳

深圳市先行示范区湾区组专家张克科:

跳出展馆限制,打造不落幕的高交会

经过20多年的发展,高交会作为“中国科技第一展”享誉全球。时间倒回年10月5日,首届高交会开幕式在深圳“世界之窗”举行,当大会正式宣布:“为了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中国政府决定每年在深圳举办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长时间的掌声响彻整个广场上空,坐在广场西侧的张克科听到“每年在深圳”时,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默默地喊着:“真好,真好!”

深圳市先行示范区专家、深圳市科协原专职副主席张克科见证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点滴步履,尤其是高交会的飞速成长。在他看来,高交会是深圳高新技术发展转型升级路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而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疫情冲击下,高交会应更加突出高新技术主题特色,在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平台化上进行谋划和战略布局。

不少人认为,高交会从荔枝节“变身”而来,是一次偶然,但在张克科看来,高交会的诞生是深圳改革发展中的必然产物。张克科介绍,从年开始,深圳提出产业转型,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干,并在年提出“科教兴市”,之后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布局。年举办第一届高交会的同时,深圳修订发布了鼓励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2条,企业主导地位、产业发展目标、高新投、创新投、虚拟大学园、产学研合作模式等一系列举措非常清晰,有一个完整的路径和体系构架。

“高交会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发力,一路坚持前行,打造高端论坛板块、双创成果交易、重大公共载体展示、前沿成果交流和投融资服务推广平台,形成了独特风格和品牌价值,可谓目前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科技领域专业展会。”张克科说。

经过20余年的发展,高交会历经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政府办会,树立旗帜,推动品牌;第二个阶段是政府促会,企业唱主角,市场引导;第三阶段是品牌和价值驱动,更加市场化。

伴随着复杂多元形势变化、疫情冲击、展会日益多元化,以及深圳国际展览场馆的扩容,高交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国家重大支点的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举办,中国企业主体在东盟、中非、中阿等专业展会和市场全面布局,香港、澳门展会经济与大湾区深度融合。张克科认为,深圳高交会作为“高新技术转型的第一会”,要更加突出高新技术的主题特色。

在张克科看来,高交会应突出前沿成果与市场热点的结合、技术交易与产业产品创新、线上线下全天候全流程对接优势,引进专业展览机构,将政府办展、展馆办展、招商办展模式进行改革和转变,打造专业机构的持续积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65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